来自政府、企业、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的代表云集一堂,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期许,围绕一场被寄予厚望的对话展开。大会以“改变未来的对话”为主题,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思维、以协同为驱动的产业升级,以及以开放为原则的区域合作。开场演讲以数据讲述江苏在数字化转型、制造业高端化、绿色低碳方面的阶段性成就,同时直面挑战:人口结构变化、区域开展不均、产业链韧性的考验。
峰会邀请长三角多城的政府商界代表,聚焦供应链韧性、能源互联网、交通一体化等关键议题。议题讨论走出会议室,进入样本城市的现实场景:在扬州与南京的跨区域产业联盟中,企业将从单点创新向链条协同转变,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,形成“产城人”有机共同体。
绿色低碳成为主线:园区顺利获得微网与储能系统实现碳排放的可控,智慧交通顺利获得需求侧管理缓解拥堵。这样的对话让城市更新不再是纸上谈兵,而成为可复制的范本——从产业链条上的协同,到资本、人才和政策的协同。下午的圆桌讨论围绕能源、数字治理、乡村振兴等专题展开,嘉宾们用时事案例解释策略的可落地性。
签到的专业观众把笔记本摊开,现场的气氛像一条缓慢展开的创新轨道。对话的方式也在升级:从单点演讲到问题导向的工作坊,从“你能给我一个解决方案”到“让我们一起设计一个可落地的原型”。峰会的第一天以此收束,并为第二天的落地行动打下坚实基础。在峰会的第二天,成果展区像一座未来城市的缩影,展板上跳动着数字、案例、签约仪式。
参会代表围绕具体项目展开对话:某区域的智慧园区正在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,企业与高校共同搭建的数据协同系统将生产、质量、服务、物流打通,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效率;农村电商示范镇顺利获得数字化物流与农产品追溯体系,连接乡村与城市市场,提升农民收入稳定性。
峰会提出校企深度融合的教育改革:课程共建、实训基地共用、毕业生定向就业与产业需求绑定。高校、职业院校、企业三方共同出资建设一批前沿实验室,鼓励研究生参与真实项目,以产出导向驱动学习。教育体系也在向“学习共同体”转变:社会培训、在线课程与线下实践结合,促进职业转换与终身学习。
江苏的城市群将建立区域级的人才流动机制,强化招商引才、落地安居、生活服务一体化,帮助青年在本地取得成长与实现。峰会最终以一场共创签约仪式收官,约定在未来五年内有助于若干示范项目落地,形成可复制、可扩展的经验。参与者带着对未来蓝图的信念离场,带着新一轮投资、合作与学习的邀请回到日常工作中。
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大会,而是一场对话的开花,是一次把愿景变成现实的试验。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为这场对话的共创者,每一个行动都可能成为改变江苏乃至区域开展的引擎。